小山村也能“逆袭” 南京激活乡村“美丽经济”
眼前碧波荡漾的小池塘边,半亩菜园清清爽爽,远处青山淡影,恰如一幅田园风景画。“从来没想到过,我们村还能这么好看!”今年72岁的张元财禁不住如此反复感慨。
道路拓宽、雨污分流、垃圾分类、村庄清洁……南京市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,乡村的“颜值”和“气质”大大提升。不仅村民住得舒心,偏远小山村也能“逆袭”成为“香饽饽”,吸引更多人从城市来到乡下,人气带动财气,激活乡村的“美丽经济”。
环境美了,年轻人回来了
一进江宁区谷里街道的红土村,就见到一块郁郁葱葱的绿地上布置着休闲娱乐设施,旁边还有一座整洁的公共厕所。“这以前就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,旁边还有一个臭气熏天的旱厕,整治后现在这里成了这个村的‘门面’和休闲广场,晚上大家都喜欢到这里,放松放松聊聊天。”张元财介绍道。
他又领着记者去看看景观小池塘,“这里以前就是泥塘,还扔了不少垃圾”;又走到小型的停车场前,“这里的猪圈被拆以后,没有臭味了,年轻人开车回来也方便了”……
谷里街道公塘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宋光勇告诉记者,去年红土村整村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以后,村里因地制宜把荒地进行规划改造,农村旱厕升级,同步推进雨污分流。
“没有雨污分流,就谈不上建设美丽乡村。”宋光勇介绍,为了避免村里一下雨厨房、厕所等生活污水到处流的场面再上演,村里让党员带头示范,配合雨污分流的工作,最终让污水“无迹可寻”,得到了大家的欢迎,实现了村庄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,让村里环境大为改观,村民打心眼里高兴。
张元财说,到了晚上村里的停车场就停了不少车辆。“老家越住越舒心,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城里工作之余,也更愿意开车回来了。”
环境美了,乡村游兴起了
不仅是村里的年轻人,城里的市民也追着绿水青山来了。
在苍翠的立山脚下,清澈的鱼塘泛起波纹,水边的垂柳随风飘扬。一辆辆小汽车排着队停在谷里街道张家村的垂钓中心的停车场,车主们坐在池塘边优哉游哉地钓鱼。
周承保的垂钓中心是最近三四年开起来的,他是本村人,看着乡村旅游有兴起的架势,就把60亩的鱼塘改成了垂钓地。但那时候这个小山村远离城区、交通不便,是个别人眼里的“山洼洼”,“进虾苗的车和三轮车会车都难”,他的垂钓中心一天也只有三三两两的顾客光顾,连着几年都亏损,连杂草也没想清理。
去年村里开启人居环境整治后,到了年底,路面拓宽了,村庄的美也展现了出来。眼看着机会来了,周承保把自己的垂钓中心也做了亮化和绿化,跟着村庄一起美了起来。等疫情到了后期,周承保也等来了“春天”。“最近这两三个星期,客流量明显上升,周末里一天就有七八十人来钓鱼。大家开车拖家带口地来,一般都是男人们钓鱼,妻子和孩子们就去水边和山上散步游玩。”
周承保形容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,垂钓中心亏损数年之后来了转机。客人的增加让他进鱼虾变勤快了,也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,“最近两三个星期就把往年小半年的量都快钓完了,我打算要接着进一批。”
环境美了,乡村康养来了
人居环境整治后,带动了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,带来了乡村发展的一串联动效应。
张家村村民的张美没想到自己“穷乡僻壤”的闲置楼房,竟然还能租给城里人,一年租金有一万多块钱。租客是南京城区的老夫妻,在垂钓中心钓鱼以后看上了这边的环境。
“以前只是租给外地来南京打工的人,不仅租金不高而且非常难租出去。谁能想到,这个以前亲戚都不愿意来的小山村,现在竟然能吸引城里人过来住了!”张美笑道,其他来乡村游的市民,往往还会买走她和其他村民种植的蔬菜,又增加了一笔收入。
她掩饰不住高兴,改造以后村里变美的样子她都拍了下来发给了亲戚朋友,还发上了抖音,引来阵阵点赞和羡慕。双塘村委会副主任戴海波告诉记者,短短几个月中尽管多半时间里受到疫情影响,但近期的成效已经非常明显,张家村的发展潜力强劲,“农业+乡村旅游+乡村康养”的特色优势日益显现,带动了休闲农业的起步和本地种植业的发展,提高了本地村民的收入。
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,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的最后一年。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,“处处皆景点”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现实,“美丽乡村”向“美丽经济”的转化展现更多可能。今年南京市将继续强化人居环境整治工作,让资源优势、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、发展优势,让乡村从“面子”美到“里子”,推动乡村振兴。